【推敲成语解释】“推敲”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源自唐代诗人贾岛的典故。这个成语不仅在文学中具有重要意义,也常被用来形容对文字、语言或思想的反复斟酌和仔细思考。以下是对“推敲”成语的详细解释与总结。
一、成语来源
“推敲”出自唐代诗人贾岛的一段故事。据传,贾岛在创作诗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时,对“敲”字犹豫不决,最终在好友韩愈的建议下决定使用“敲”字。这一过程体现了他对语言的严谨态度,后人便将这种反复斟酌、细致推敲的行为称为“推敲”。
二、成语释义
词语 | 含义 |
推 | 研究、探讨 |
敲 | 反复琢磨、斟酌 |
推敲 | 指对文字、语言或思想进行反复研究、仔细斟酌 |
引申义:比喻对事情或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反复权衡。
三、用法举例
1. 写作中:
- 他在写这篇文章时,对每一个词都进行了推敲,力求准确表达。
2. 生活中:
- 这个决定需要我们认真推敲,不能草率行事。
3. 学术研究:
- 学术论文中的每一个结论都需要经过反复推敲,才能确保其科学性。
四、近义词与反义词
类型 | 词语 |
近义词 | 琢磨、斟酌、思量、考量 |
反义词 | 草率、轻率、马虎、粗心 |
五、成语启示
“推敲”不仅仅是一个文学术语,它更是一种对待事物的态度。在现代社会中,无论是学习、工作还是生活,都需要我们具备“推敲”的精神——即在做任何事之前,都要认真思考、反复权衡,避免因一时冲动或疏忽而造成不必要的后果。
六、总结
“推敲”源于古代文人的严谨治学态度,现已成为一个广泛使用的成语。它强调了对语言、思想乃至生活的深入思考与细致处理。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保持“推敲”的精神,有助于我们做出更加理性、合理的判断与选择。
成语 | 推敲 |
出处 | 唐代贾岛与韩愈的故事 |
本义 | 对文字进行反复斟酌 |
引申义 | 对事物进行深入思考 |
用法 | 写作、决策、研究等 |
近义词 | 琢磨、斟酌 |
反义词 | 草率、轻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