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小宜来为大家讲解下。科技小论文800字,科技论文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最新研究:强力激光首次制造“虚拟避雷针”】施普林格·自然旗下专业学术期刊《自然-光子学》最新发表一篇物理学研究论文称,朝向天空的强力激光能制造出一种虚拟避雷针,转移电击路径。这项发现可能为重要基础设施如发电站、机场、发射台等寻求更好避雷方法开拓了道路。
网页链接
(来源:中国新闻网)
最先进最前沿的科技论文都是用英语写成的,无论你是哪个国家的科学家。
翅膀说
二谈,为什么英语是一种落后的语言?也不独英语落后,是所有表音语言的落后。交流的目的是为了让对方知道自己的意思。表意语言,在交流的时候,可以通过文字让对方理解。但表音文字不行。表音文字实际上需要经过大脑的二次加工,将音与意联系起来,才能理解对方的意思。所以,我们会发现,英语以及其它表音文字有各种各样的性。性就是语言落后的典型代表。为什么词需要性?举个简单的例子,beauty和beautiful都可以表示美,但是一个是名词,一个是形容词。为了区分名词和形容词,需要在单词上添加不同的后缀来加以区别。有些跪族,这时候会大喊,啊,好高端啊,好准确啊。先别急着舔。这其实是一种落后的表现。(为什么落后后面再说。)先说说,为什么需要不同的后缀,来区别一个词的词性。汉语虽然也有词性,但其实只是借用表音语言的说法,来对词语进行分类。本质上来讲,词性之于汉语只是一个工具。但是,词性之于英语却不仅仅是一个工具,它是英语以及所有表音文字的表达内容的一部分。这就意味着,繁琐。繁琐是一种语言落后的标志。繁琐意味着信息密度低,繁琐意味着学习成本高,繁琐意味着出错的可能大,繁琐意味着很多很多。----------------但表音文字又不得不需要把词性融入词中。比如,在汉语中,这是美。高效简洁。但在英语中,it`s beauty.是错的。it`s beautiful.才是对的。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要这么繁琐?因为表音语言天生固有缺陷。它只表音不表意,为了让音与意对应,需要强烈地注重形式,否则容易理解错。乍看之下,这种注重形式会显得很严谨,但是语言从来不是停顿的。这种注重形式随着语言的发展,衍化,会变得越来越臃肿,越来越分裂。结果就是,凭什么,你beauty的形容词是beautiful,而ugly却是ugliness?因为语言的发展,他不会因为你某人自我以为的严谨而严谨。这种所谓的英语严谨,是一厢情愿的严谨。我们做一个假设自行车诞生了,骑车的人每次骑车前,都会细心地朝天空跪下磕三个响头。这个成为传统流传开来。很有仪式感吧。(就是某些人口中的严谨)后来,摩托车出现了,骑摩托车的人却不磕头了,他们自拍脑门三下。然后这个也变成传统流传开来。这是不是也很有仪式感。(某些人口中新的严谨)后来,汽车出现了,开车的人编造了一个新的仪式感,拍着胸口哇哇乱叫。后来,火箭出现了,宇航员上天先对着转动车撒泡尿,又是新的仪式感。但这些严谨是一种自发的行为,自发的行为越多,就会导致仪式上越来越臃肿。到了语言上,就成了你今天看到的英语中庞大的,繁琐无比的词性变化。又无聊,又臃肿。浪费时间,浪费精力。
【人脑里也有量子纠缠?(简写版)】文/陈思进
之前,我在《量子计算有多神奇(上、中、下)》三篇文章中,简介了量子计算、量子通信等相关量子科技,提及了量子计算是一种计算类型,其操作利用量子力学的现象,如叠加、干涉,以及量子纠缠等次原子粒子的特性来实现对数据的编码和操纵。从某些方面来看,量子计算具有超越经典计算的优势,被认为能够快速解决经典计算无法解决的一些问题。
虽然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量子计算只存在于理论上,不过近年的研究已经开始出现有意义的结果。在未来的5年-15年里,我们很有可能制造出一款有实用意义的量子计算机。
如在之前的文章中提到的,2020年底,潘建伟教授研究团队与中科院等科研机构合作,成功研制出的“九章”的光量子计算原型机,在特定算法上效率比现有计算机快了一亿倍,处理特定问题的速度比几年前Google公布的谷歌53比特量子计算机Sycamore(悬铃木)更快了近100亿倍!它能轻易破译所有密码,迫使现有一切密码学重新改写。
而正在进行的实现量子计算全部潜力的工作中,科学家们也在尝试窥视我们自己的大脑,研究我们的大脑跟量子计算是否有实际的联系。
由于人脑的认知与决策具有超越经典计算机的明显优势,能够快速解决经典计算机无法解决的某些问题。而最神奇的是,人脑一般只有消耗相当25瓦灯泡的能量,最高也不过50瓦,假如用经典计算机来对标的话,是不可思议的。
其实,早在80多年前,科学家薛定谔就猜想并推测,人的生命及其大脑与量子及其波函数有关系;60多前年,科学界渐渐地产生共识,心智,在某种程度上是每个电子所固有的,正如做出选择的能力所表现的那样。其中,以提出著名的“戴森球”(Dyson Sphere)弗里曼·戴森为代表;50年前,更有科学家在关于量子力学与心智的运作是否有关的论文中,明确提出了波函数由于与意识的相互作用而坍缩。
然而,虽然,该领域过去一直假设大脑存在着某种微观物理量子力学,但是缺乏实际的依据。
终于,最近,都柏林大学三一学院的物理学家研究团队在《Journal of Physics Communications》(《物理学通讯》)期刊上发表了一篇论文《非经典脑功能的实验指标》,其中明确表示,在最新研究中,他们目睹了由意识相关的大脑功能介导的纠缠,即两个独立的粒子处于联系在一起的状态。
也就是说,这和很多量子计算研究一样,我们的大脑的确运用了量子计算,那么,这就确定了大脑实际上与量子计算机有着许多共同之处。
这将开启量子认知科学的新的篇章:量子认知——一个新兴领域,应用量子理论的数学形式对认知现象进行建模,例如人脑的信息处理、语言、决策制定、人类记忆、概念和概念推理,以及人类判断和感知。
未来,科学家们将通过更多的研究,以了解大脑中这个未知的量子系统,进而有助于完全理解我们头脑中携带的量子计算机的工作原理。
……
全文:新研究表明:我们的大脑使用了量子计算
2023年元月08日写于多伦多安大略湖畔
共核心还是制成工艺的十进步!
科技一一即科学理是先导,技是支撑,而支撑的正是工艺技术!
国内重在科研上,重理论,轻工艺研究的倾向要改!当然理论无疑很重要,但工艺上无法实现,仍是纸上谈兵!恰恰工艺技术投入大,时间长,论文可公开,但国外把工艺入了核心商业机密!所以加大工艺技术的理论与实践突破上科技战的制高奌!所以,科一一一技,比翼双飞才是制胜之道!
花朵财经
中国跑出一个万亿级巨无霸,创始人是“世界芯片大王”
为中国的科技发展成绩点赞!只有实践才能写出优秀的论文。[赞][赞][赞]
诚阅ChengYue优质科技领域创作者
世界第一!中国科研论文数量超美国,质量呢?学学华为天才少年!
35:56
[what]1月19日,华中科技大学在顶刊《Science》发表研究论文!
华中科大以“Radical polymeric p-doping and grain modulation for stable, efficient perovskite solar modules”为题,在《科学》杂志发表了“高效钙钛矿”相关研究成果。
论文4位一作来自:
华中科大(2位)、南方科大(1位)、洛桑理工大学(1位)
论文通讯作者:
华中科大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
荣耀光副教授(2009年武大获学士学位,2019年在华科获博士学位)
李雄教授(2003年,青岛科大本科毕业,2008年武大博士毕业)
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米夏埃尔•格雷策尔(Michael Grätzel)。
1944年出生,瑞士国籍,物理化学家,洛桑理工学院教授,2021年当选为中科院外籍院士。
论文链接: 网页链接
科学和技术还是有很大的差距,在科学领悟的研究方面,人类神经科学的研究发现的成果令人惊叹,但是能够落地成为创新技术用来改善人类的生活的确寥寥无几,一方面科学论文与专利的数量在指数增长,但各个学科领域的创新性却在不断下降,对于目前的科学家与发明家来说,他们学习已有知识的负担更重,因此需要花费更多时间来学习,其依赖的知识体系也更加垂直,这可能是造成创新力下降的原因。
科学难以突破!颠覆性创新匮乏,科学领域怎么了?
谈到重大科学发现,我们每个人都能说出几个伟大科学家的名字,像爱因斯坦、牛顿等大科学家,过去所做出来的科学贡献,都是颠覆性划时代的,但是现如今我们人类的科学好像变得难以突破了,重大的颠覆性创新相当匮乏,那么科学领域究竟怎么了呢?
在人们的普遍认知上,科研论文和专利是推动科技界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企业产学研结合的重要一环。但全球著名科学期刊Nature,在近日最新所发布的文章中,展示了对科研论文发展现状的悲观态度。
Nature认为,近年来科研论文数量激增,但没有颠覆性创新。文章对6个大型数据库中的4500万篇论文和390万项专利进行了分析。研究人员从不同研究领域出发,分析了1945年至2010年间科技成就的CD指数变化趋势,以此探究研究成果在颠覆性上的总体变化情况。
研究人员认为,这种颠覆性进展的缺位,反映了科技发展性质的根本性转向。此前,一种比较流行的观点认为,颠覆型研究占比的下降,是因为科技发展过程中,那些易于被发现的研究、易于完成的成就,大多已被前人完成,也就是所谓“唾手可得的果实”理论。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各研究领域的起步、兴盛时间有先有后。本论文得出的结论,将颠覆性成果的缺失总结为了3个原因——科技发展已经进入平台期;科研模式与科技评价问题;科学家的职业环境问题。1、不可讳言,科技发展的确已经是进入了平台期。2、科研模式与科技评价问题。3、科学家的职业环境问题。
我想功利性科研可以创造一定价值,但终究不是长远之计。学界业界在科研领域都真正秉持长期主义、保持敬畏之心,才能让科研领域重回黄金时代,涌现更多颠覆性创新成果。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述是强调人的智慧的力量
xiamuchun
原创
2022-11-26 06:40 · 来自湖南
最近,网络上出现一些言行,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述提出质疑,其质疑的论点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述,忽视了人的作用。本人以为,这种质疑是不正确的。
一天前,本人写了一篇短文《科学技术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提出一个观点:人的智慧是科学技术的主体,没有人的智慧就没有科学技术!
大家认真想一下,都会明白,古代,是人的智慧,产生农业生产技术,使我们人类繁荣强大起来,今天,是人的智慧,产生汽车生产技术,手机生产技术等等,使今天的人类生活物质不断丰富。因此,人的智慧是一种力量,它推动人类不断向前发展!
必须明白,讲科学技术,不是指书本和论文,讲科学技术,是讲人的智慧!书本和论文只是人的智慧的记载。
今天,我们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就是强调人的智慧的力量,是强调人的智慧在生产发展过程中是第一位的!只是科学技术需要的人是有智慧的人,而不是每一个自然人。
天籁之音d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生力"这话不错,这本來不应成為一个问题的,因我们逻辑思维有些欠確就自己造岀了质疑,在逻辑学里这叫分类
本文科技小论文800字,科技论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