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仄起平落是什么意思】“仄起平落”是汉语诗词中常见的术语,尤其在近体诗(如五言、七言律诗)和词的创作中被广泛使用。它指的是诗歌或词句的节奏、音调变化规律,是古人总结出的一种格律规范。
一、基本概念总结
1. 仄起:指诗句的第一个字为“仄”声。
2. 平落:指诗句的最后一个字为“平”声。
3. 平仄:是中国古代汉语的声调分类,普通话中“平”指第一声和第二声,“仄”指第三声和第四声(部分方言可能有不同划分)。
在古诗中,每句的平仄安排是有一定规律的,而“仄起平落”正是其中一种常见的格式。
二、具体解释与示例
项目 | 内容 |
定义 | “仄起平落”是指诗句开头用仄声字,结尾用平声字的一种音律结构。 |
来源 | 源自古代诗词格律,用于规范诗歌的声调搭配,使读起来更有节奏感。 |
适用范围 | 主要用于五言、七言律诗及部分词牌中。 |
作用 | 增强诗歌的韵律美,避免单调,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
常见格式 | 如“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等。 |
三、实际应用举例
以杜甫《春望》中的句子为例:
-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 第一句“国”为仄声(去声),末字“在”为仄声(去声)→ 不符合“仄起平落”。
- 第二句“城”为平声(阳平),末字“深”为平声(阴平)→ 符合“平起平落”。
再看李白《静夜思》:
-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 第一句“床”为平声(阳平),末字“光”为平声(阴平)→ 属于“平起平落”。
- 第二句“疑”为平声(阳平),末字“霜”为平声(阴平)→ 同样为“平起平落”。
由此可见,不同诗人根据自身风格和内容需要,会选择不同的起落方式。
四、总结
“仄起平落”是古诗词中重要的格律规范之一,强调了诗句的开头与结尾的音调变化。它不仅体现了汉语的声调之美,也反映了古人对语言节奏的高度追求。掌握这一概念,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古典诗词的韵律美感与创作技巧。
项目 | 内容 |
仄起平落 | 诗句首字为仄声,末字为平声的音律结构。 |
平仄 | 汉语声调分类,平为一、二声,仄为三、四声。 |
用途 | 用于诗词创作,增强语言节奏感与音乐性。 |
例子 | 如“仄仄平平仄仄平”等格式。 |
意义 | 反映古人对语言艺术的深入探索与审美追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