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丞相祠堂何处寻白话散文古诗】一、
《丞相祠堂何处寻》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代表作之一,全诗为:
> 《蜀相》
>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这首诗虽然题目是“蜀相”,但实际上是杜甫在成都游历武侯祠时所作,表达了对诸葛亮的敬仰之情。诗中通过对春雨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自然之美,也寄托了诗人对历史人物的追思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首诗,我们可以将其内容进行白话翻译,并结合散文形式加以解读,同时以表格形式呈现关键信息。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诗名 | 《蜀相》 |
作者 | 杜甫(唐代) |
创作背景 | 杜甫在成都游览武侯祠时有感而发,表达对诸葛亮的敬仰与感慨 |
诗歌体裁 | 五言律诗 |
主题思想 | 对诸葛亮的赞美,以及对国家兴衰的感慨 |
白话翻译 | 好的雨水知道时节,在春天来临时便落下。它随着风悄悄地进入夜晚,滋润万物却悄无声息。田野的小路被乌云遮住,只有江上的船只灯火明亮。天亮后看到湿润的地方,花朵沉甸甸地开满了锦官城。 |
艺术特色 | 1. 语言凝练,意境深远; 2. 用“润物无声”比喻仁德之政; 3. 通过春雨描写,抒发情感,情景交融 |
散文解读 | 这首诗看似写春雨,实则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忠贞不渝、鞠躬尽瘁精神的崇敬,同时也流露出对当时国家局势的忧虑。 |
三、结语
《丞相祠堂何处寻》虽非直接描写诸葛亮,但通过诗意的描绘,将读者引入一个充满敬意与思索的世界。杜甫以细腻的笔触,不仅记录了春日的美景,更寄托了对历史人物的深情厚谊。这种“以景抒怀”的写作手法,使得这首诗至今仍广为传诵,成为唐诗中的经典之作。
如需进一步探讨杜甫其他作品或古代诗词的赏析,欢迎继续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