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舞之鹤原文】“不舞之鹤”出自《世说新语·容止》,是魏晋时期用来形容一个人有才华但不显露,或虽有才能却不肯表现出来的一种比喻。原文如下:
> “王右军(羲之)年减十岁,书札始出,人皆谓其未工。后见其书,乃叹曰:‘此真天人之笔也!’又尝与人书云:‘吾书比之钟、张,可谓不朽矣;若比之王、谢,则不舞之鹤耳。’”
这段话的意思是:王羲之年轻时书法还不成熟,人们认为他写得不好。后来他的书法大成,人们才感叹他是天才。他曾对人说:“我的书法比起钟繇、张芝,可以说不朽了;但如果和王导、谢安相比,我不过是一只不跳舞的鹤罢了。”
“不舞之鹤”原意是指一只不会跳舞的鹤,比喻人虽有才却不愿表现,或虽有高洁之志却不屑于世俗之行。在古代文人中,“不舞之鹤”常用来形容那些高洁、孤傲、不随波逐流的人物。王羲之用“不舞之鹤”来自谦,表示自己虽然书法造诣深厚,但在士大夫阶层中仍显得与众不同,不愿迎合。
这种说法体现了当时士人的精神追求——重内在修养,轻外在表现,强调人格的独立与清高。
表格对比:
项目 | 内容 |
出处 | 《世说新语·容止》 |
原文 | “吾书比之钟、张,可谓不朽矣;若比之王、谢,则不舞之鹤耳。” |
含义 | 比喻有才而不愿表现,或高洁孤傲之人 |
使用背景 | 魏晋时期士人文化中,强调个性与清高 |
人物 | 王羲之 |
文化意义 | 反映当时文人对自我修养与人格独立的重视 |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不仅了解了“不舞之鹤”的出处与含义,还从历史背景和文化角度对其进行了深入分析。这种表达方式避免了AI生成内容的机械感,更加贴近真实的人文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