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骥伏枥的历史典故】“老骥伏枥”出自《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裴松之注引《曹子建集·龟虽寿》中的诗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句话的意思是:一匹年老的良马虽然伏在槽头,但它的志向仍然在于驰骋千里;有抱负的人即使到了晚年,依然怀有不灭的雄心壮志。
这一典故最早由曹操所作,用以表达自己虽已年迈,但仍希望为国家效力、建功立业的豪情。后人常以此形容老年人虽年纪大了,但仍有远大的志向和不懈的追求。
“老骥伏枥”是一个富有哲理的成语,源自曹操的《龟虽寿》,强调人无论年龄多大,都应保持进取精神与理想追求。它不仅是对个人意志的赞美,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奋斗不止”的推崇。该典故被广泛用于激励人们在人生不同阶段都要坚持信念、不断前行。
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典故出处 |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裴松之注引《曹子建集·龟虽寿》 |
原文 |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
作者 | 曹操(借曹植之名) |
意思 | 老马伏在槽边,仍想奔走千里;有志之人即使年老,也不忘初心。 |
含义 | 鼓励人们保持进取精神,不论年龄大小,都要有远大志向。 |
使用场景 | 用于鼓励老年人或身处困境者继续努力、不轻言放弃。 |
文化意义 | 体现中华民族重视奋斗、不畏艰难的精神传统 |
通过“老骥伏枥”的典故,我们不仅了解了一段历史佳话,更从中汲取了面对人生挑战时应有的勇气与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