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的原始意义】“且”是一个在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的文言虚词,其含义丰富,随着历史的发展,意义也发生了变化。本文将从“且”的原始意义入手,结合文献资料,对“且”的本义进行总结,并通过表格形式直观展示。
一、
“且”字在古代汉语中最初并非单纯的连词或副词,而是具有明确的本义。根据《说文解字》的解释,“且”原意为“荐,进献”,即用于祭祀时向神灵进献祭品的动作。后来逐渐引申为“暂时”、“将近”等意义,成为表示时间或程度的副词或连词。
在甲骨文中,“且”字形像一个跪坐的人形,手捧器物,象征着献祭行为。因此,它的原始意义与祭祀活动密切相关。在早期文献中,如《诗经》《尚书》等,常见“且”字用于表达一种短暂的时间状态或接近某种情况。
随着语言的发展,“且”逐渐演变为现代汉语中常用的连词,如“而且”、“尚且”等,表示递进或让步关系。但在古文阅读中,了解其原始意义对于准确理解文意仍具重要意义。
二、表格展示
字形 | 本义 | 引申义 | 文献出处 | 用法示例 |
且 | 祭祀时进献祭品 | 暂时、将近 | 《说文解字》 | “且祭于宗庙。”(《左传》) |
且 | 表示时间上的短暂 | 表示递进或让步 | 《诗经》《尚书》 |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庄子》) |
且 | 副词,相当于“还”、“尚” | 连词,表并列或递进 | 《论语》《孟子》 |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韩愈《马说》) |
三、结语
“且”字的原始意义主要与其在古代祭祀中的功能有关,后逐渐发展出多种引申义和语法功能。了解其本义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解读古文,避免因现代用法而误解古意。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掌握词语的演变过程,是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