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小宜来为大家讲解下。浙大通信考研专业推荐书籍,浙江大学,通信)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科双非学校,考研目标学校就是浙大,专业通信类,去年二战340分,差了4分进面,今年高烧40度,考了330多点,恐怕是又没希望了,还继续四战吗?
——张雪峰老师的答案来了
“你为什么非要考浙大呢?为什么不试着降低一个层次呢?”
计算机、电子信息类专业本身就业不成问题,平台很大。
要记住考研的目的是:1、为了体验企业整个研发的过程,2、学点真东西,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3、上升更高的台阶只是为了进入企业有个不错的敲门砖。
比如可以放下985执念,拿这个拼劲去考杭电,肯定就没问题了。因为浙大和杭电对于企业招聘来说门槛是一致的,也会在一个平台工作,只是进去之后的个人能力问题。
为什么非要用浪费一年青春的时间去完成自己的一个执念呢?
张老师说的很有道理,去年浙大96名本科生考研学校就是杭电,一切以就业为主,既然毕业了直接可以进个不错的单位,那么院校层次这个东西,有时候该放下就得放下。
#今日热点我来评#
[what]在最新一期《自然》顶刊中,中国高校大爆发[赞]
3月1日,在最新一期发表的《nature》中,共计26篇article(文章)。
其中:
北大、北师大、电子科大、南方科大、上海交大等5所高校发表第一单位+通讯作者文章。
浙江大学发表通讯文章(非第一单位)。
东南大学高校在专栏-matters arising 发表文章(对已发表nature文章提出不同观点,提出质疑等)。
附图顺序:
《nature》期刊3月1日发行封皮、东南、南科、成电、北大、上交、北师大和浙大论文网页截图
注:相关论文介绍可查看头条文章,在此不做说明了。
简讯丨史文磊在国际语言类型学界著名期刊Studies in Language上发表长文
浙大汉语史 浙大汉语史研究中心 1周前
史文磊副教授以第一作者兼通讯作者在Studies in Language(2018年第4期)上发表近四十页的长篇论文。Studies in Language是国际语言类型学界的顶级期刊,SSCI收录。该文基于古今汉语对译语料库的调查,对汉语中运动表征的历时演变及相关问题作了进一步的验证和讨论。结果显示,描述类似场景时,古今汉语在词汇模式的使用倾向(Talmyan类型学)和语义要素的语篇分布倾向(Slobian类型学)上都表现出显著差异。但是,调查结果并不支持汉语从动词构架型(verb-framed)到附加语构架型(satellite-framed)的转变。本文论证指出:(i)Talmyan类型学和Slobian类型学应当区分对待。就Talmyan类型学而言,汉语的历时演变表现出从动词构架型转向并立型(parallel-frame)转变的趋势,因为现代汉语语料中动词构架和附加语构架使用比例相当,并无其他偏好。就Slobinan类型学而言,现代汉语依然是路径显著语言(Path-salient),而非方式显著语言(Manner-salient),因其格外注重路径的表征;(ii)一种语言中,主流的词化类型因子范畴而异,不同子范畴的词化类型表现出不同的演变进度。(iii)在演变过程中,促发因素和阻碍因素因语言特性而共存。
该文对相关问题的探讨,不但加深了学界对汉语历史演变的认识,对其他语言的考察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同时,该文的调查结果也提出了一些新的课题,比如语体差异和方言差异对运动表征的影响等。
文章第二和第三作者分别是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的在读博士生杨望龙和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助理教授苏珩骅。
附文章发表信息:
*Shi, Wenlei, Wanglong Yang and Henghua Su. 2018. The typological change of motion expressions in Chinese revisited: Motion events in Old Chinese and its translation into Modern Chinese. Studies in Language 42(4), 847–885. [网页链接]
一口气看完《程开甲口述自传》,除了“无私、高尚、伟大”这些词以外,我内心实在无法形容对老一辈科学家的敬佩之情。当读到程开甲爱人高耀珊的故事后,我却想到了另外一个词:震惊!
程开甲先生是中国唯一一位集六大殊荣于一身的中科院院士,成就非凡。俗话说:“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总有一个伟大的女人。”高耀珊就是程开甲背后的女人,平凡而伟大。
2001年5月,原核试验基地第一任司令员张蕴钰,在接受采访时说道:“程开甲是纯粹的科学家,除了搞科学研究,什么都不会,如何买车票,如何上车,他都不会,一心一意搞他的科学技术。”
这么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居然连如此简单的事情都不会,让人感到匪夷所思,其实,诸如此类的事情,程开甲的爱人高耀珊都替他做了。谈到高耀珊时,张蕴钰司令说:“程开甲的功劳,他的夫人也应该有一半,没有她,就没有今天的程开甲。”事实的确如此!
16岁那年,家人给正在读高一的程开甲定了亲,女孩叫高耀珊,江苏太仓人,文化程度不高,只读过小学。由于学业比较忙,定亲时两人匆匆见了一面就分开了。
1937年9月,程开甲考入浙江大学物理系,师从束星北、王淦昌等知名教授,一直到读大三,他和高耀珊才有了第一次通信,而且是高耀珊写给程开甲。
那时,程开甲和同班的一名女同学正来往密切,一起学习,一起探讨人生。束星北教授见状,便想撮合他们俩,程开甲是个实在人,他不会说谎,便对束教授坦言相告家人给他订亲的事。束星北教授听后,笑着说道:“那你得遵守婚约呀。”
程开甲给高耀珊回了信,两人的联系逐渐多了起来。
1941年,程开甲大学毕业后留校,这年秋天,他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江苏吴江盛泽程家大院。家中光景早已破败得不堪入目,只剩下几块祖宗牌位。
祭拜完祖宗,程开甲起身去了太仓高家,由高家操办,与高耀珊完婚。
那个年代,由于日本侵华,到处是沦陷区,浙江大学被迫迁移,理学院迁到了遵义的湄潭。
1942年3月,程开甲和高耀珊在太仓完婚后,历尽千辛万苦回到湄潭。理学院物理系给他们俩安排了一间宿舍,从此他们有了自己的家。
1946年8月,程开甲远赴英国爱丁堡大学留学,临行前,他把爱人高耀珊送回太仓老家。此时,程开甲的第二个孩子刚出生,高耀珊虽然拖家带口,十分艰难,但她非常支持丈夫的事业,让他安心赴英读书。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爱丁堡大学师从玻恩的程开甲早已取得博士学位,当他看到新中国百废待兴,急需科学技术人才,他毅然放弃了在英国的优厚待遇,下定决心回国。
程开甲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回国后,他根据党和国家的需要,多次变换工作岗位,不管做什么工作,他都投入最大的热情和干劲,令人钦佩。
1962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已取得突破性进展,急需尽快准备核实验工作,这项艰巨的任务落到程开甲身上,从此以后他和核试验结下了不解之缘,先后组织了四十余次核试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程开甲来到罗布泊搞核试验后,高耀珊积极响应组织“绿化沙漠”的号召,带着孩子来到程开甲身边,变身家庭主妇。
高耀珊来到罗布泊,和其他家属一起,穿着旧军衣,扛着铁锹开荒种地,养猪、种菜、捡牛粪,什么农活都干。她一身布衣,一手老茧,有时侯不知情者还以为热情和蔼的高耀珊是程家的保姆。
高耀珊对程开甲的照顾无微不至,她过日子很精细,不管多困难,每天必须保证程开甲一个苹果。坏的苹果、橘子削一削自己吃,好的全留给程开甲,连最小的孩子也很少吃到,做饭做菜,鱼、肉都给程开甲。
高耀珊经常跟孩子们讲:“我们要照顾好你爸爸,他是国家的,比我们重要,他在家里的时候,要保持安静。”
有一次,高耀珊有事回江苏老家,由女婿任万德照顾了一个月。临行之前,她反复交代每天晚上必须给程开甲削个苹果或剥一个橘子,分成四瓣,插上牙签,用一个小碗装着,放在床头柜边,并及时提醒他吃。
高耀珊还自己种菜、养鸡,鸡下了蛋后,她都给编上号,每天煮最新鲜那个给程开甲吃。她经常对程开甲说:“你干动脑子的活,营养必须要跟上。”这殷殷深情,让人格外感动。
高耀珊就是这样一个贤淑的妻子,她不辞劳苦,大局为重,把自己所有的青春和爱无私地献给了丈夫,程开甲才得以有充足的精力进行科研创新。他们两人像一幅完整而漂亮的山水画,无论少了哪一笔,都失去了原有的意义。
到了晚年,高耀珊患了脑梗塞,脑子经常糊涂,行动不便。程开甲为了让爱人高兴,一有时间就陪老伴一起去看看天安门和长安街的彩灯。在车上,程开甲轻轻梳理着老伴被风吹乱的银丝,凝视着她被病痛折磨着的脸庞,眼眶里不禁涌起阵阵热潮。
程开甲对高耀珊说:“年轻时,你照顾我,现在换我照顾你,我们一起白头到老。”
程开甲的女儿在谈起父母时说:“爸爸这辈子只爱过我妈一个人,从来没有嫌弃过她文化水平低,他心里只有科学研究和妈妈。”
致敬平凡而伟大的爱情!#我要上头条#
本文浙大通信考研专业推荐书籍,浙江大学,通信)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