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间网

隋唐霸业手游攻略(王者霸业手游攻略)

世界动态
导读 大家好,小宜来为大家讲解下。隋唐霸业手游攻略(王者霸业手游攻略)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穷达皆由命,何劳发叹声?...

大家好,小宜来为大家讲解下。隋唐霸业手游攻略(王者霸业手游攻略)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穷达皆由命,何劳发叹声?

但知行好事,莫要问前程!

冬去冰须泮,春来草自生;

请君观此理,天道甚分明。

因为这首诗,我查阅了一位被历史湮没的达人——冯道。

冯道(882年—954年),字可道,晚号“长乐老”,五代时人,在那个“城头变幻大王旗”的乱世,有“当世之士无贤愚,皆仰道为元老,而喜为之称誉”的声望,世称“十朝元老”。

《旧五代史·冯道传》载:道少纯厚,好学善属文,不耻恶衣食,负米奉亲之外,惟以披诵吟讽为事,虽大雪拥户,凝尘满席,湛如也。又《新五代史·冯道传》记:当是时,天下大乱,戎夷交侵,生民之命,急于倒悬,道方自号“长乐老”,著书数百言,陈己更事四姓及契丹所得阶勋官爵以为荣。

然司马光斥之:“奸臣之尤!”欧阳修贬其:“无廉耻者!”但其不贪财,不贪色,纵司欧二人也找不出其道德上的瑕疵,只能指责其不守臣道。故富文忠褒其为:“此孟子所谓大人也。”而王荆公誉冯道能“屈身安人,如诸佛菩萨之行。”

世间毁誉皆不足惮也。清李渔说的好:“是非者,千古之定评,岂人之所能倒”。君不见:春秋管仲,不以事二主为耻,终辅齐桓公成就霸业!隋唐魏征,遇明君能以诤言而谏,遂造唐太宗贞观盛世……冯道自撰《长乐老自叙》云:“在孝于家,在忠于国,口无不道之言,门无不义之货。所愿者:下不欺于地,中不欺于人,上不欺于天,以“三不欺”为素。贱如是、贵如是,长如是、老如是,事亲、事君、事长、临人之道,旷蒙天恕,累经难而获多福,曾陷蕃而归中华;非人之谋,是天之祐。六合之内有幸者,百岁之后有归所。”足可见其深谙孔圣人的“一以贯之”之道也。

冯道的另一首诗,则表明其身历十朝而不倒的真正法门……诗如下,见仁见智,清浊还请自悟。

莫为危时便怆神,前程往往有期因,

须知海岳归明主,未必乾坤陷吉人,

道德几时曾去世,舟车何处不通津,

但教方寸无诸恶,狼虎丛中也立身!

十朝元老:历经

1. 桀燕皇帝刘守光(幽州掾属)

3. 后唐庄宗李存勖(太原掌书记,省郎,翰林学士,赐紫衣;中书舍人、户部侍郎)

5. 后唐明宗李嗣源(授端明殿学士、兵部侍郎;后拜宰相,担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任门下侍郎、吏部尚书、集贤殿弘文馆大学士,加授尚书左仆射,封爵始平郡公。)

7. 后唐愍帝李从厚(宰相)

9. 后唐末帝李从珂(授匡国军节度使,拜司空)

11. 后晋高祖石敬瑭(拜宰相,授为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加授司徒兼侍中,进封鲁国公。)

13. 后晋出帝石重贵(为太尉,进封燕国公,后任威胜军节度使,加授中书令。)

15. 辽太宗耶律德光(封太傅)、

16. 后汉高祖刘知远(授太师)

18. 后周太祖郭威(拜太师、中书令)

19. 后周世宗柴荣(册赠尚书令,追封瀛王,赐谥文懿)。

100本网络小说素材书推荐:

072《大隋兴衰四十年》这个给写历史小说的作者朋友们安利,最近看各大平台上的榜单,大多都是明朝和秦朝的历史文比较多,似乎很少写隋朝的历史文,其实隋朝是个很多故事的朝代。

本书从六镇兵变开始说起,到隋朝建立,再到隋朝的衰亡。隋朝就像流星一样,在中国历史上瞬间璀璨又瞬间毁灭。尽管如此,它却拥有非凡、传奇的历史特性:统一、富强、文明与短命、暴虐、造反并存。

杨坚,大隋王朝的缔造者,生在寺院、由尼姑抚养长大,年仅十四岁就步入仕途,凭借特殊手段快速攀上权力核心,不到四十岁时,再次通过特殊手段,从皇帝女婿死后的孤儿寡妇手中夺取皇权。

改朝换代,这事儿在南北朝时期早已司空见惯,两百年间多少帝王将相奢望将乱世终结,却都抱憾失败,但是,杨坚成功了。历史上的隋文帝兼用武力与计谋分裂突厥帝国,取代其东亚霸主地位,随后,世人再次见识到他的霸主威势,大隋仅用两个月时间就消灭南陈,统一天下。以霸业而论,他配得上“千古一帝”的称号。

这套书,就算不作为素材来看,也是可以当做案头书打发时间的,历史上只有两代帝王的朝代,一个是秦朝,一个就是隋朝了,都很有代表性。

我是@墨久歌 每天分享写作经验,写作素材,大家有兴趣也可以去看看我们写作专栏。

头条专栏小说人物的100个经典人设 - 今日头条

头条专栏言情小说的100个不落俗套的情节 - 今日头条

读书记

昨天从图书馆借了一本蔡东藩的《南北史演义》(上),蔡东藩的著作我接触很早。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爷爷离休在老家,就看蔡东藩的《两晋演义》。爷爷去世时还记得这本书,就摆在爷爷家里。

这次借的《南北史演义》,是中国历史上最乱的时期之一。南北割据,短命王朝更替。南朝4代,北朝4代(隋朝也算其中)。对于史书,家里有一套26史,有柏杨版的《中国历史年表》。大小历史事件都可以检索。希望蔡东藩的这本书能给我以新的惊喜。

这不,刚开始就是南朝宋开国皇帝刘裕故事。他的故事开始于东晋末期。与他的老祖宗刘邦(他是刘备的弟弟的后代子孙)一样,也是斩蛇而起,“射蛇首兴王呈预兆” 。晋安帝时出了个桓玄篡位,刘裕借机起事,打败桓玄,随后掌握东晋朝政,最终成就霸业。

这才是刚刚开始。书中人物关系繁杂,查柏杨《中国历史年表》,才知确切的信息。战争叙述混乱,没有《三国演义》中曹操、诸葛亮等那种著名的军事家。这也是南北朝时期混乱的原因之一吧。最关键的是,没有一统天下的伟大政治家。

这就是历史,我的那些说法,都属于事后诸葛亮的。

好好看一遍吧。

公元620年李世民率领十万大军,东征洛阳王世充。王世充一面坚守洛阳,一面派兵向河北窦建德求救,窦建德发兵十万赶往洛阳。此时李世民面临窦建德,王世充前后夹击之势。

公元618年,宇文化及逼死隋炀帝后,隋朝就此灭亡。各地诸侯蜂拥而起,其中最具实力的有长安李渊,河北窦建德,洛阳王世充。

为一统中原霸业,李渊于公元620年7月任二子李世民为主帅,四子李元吉为副帅率兵十万攻打洛阳王世充。

数月之间,李世民攻克了洛阳周边十几个城镇。当李世民率先头部队抵近洛阳时,被王世充探子探到。

王世充询问:“有多少兵马?”

探子回道:“约五百人。”探子探到的仅为李世民的先头部队。

王世充知道李世民爱用以少胜多的战术,立即点齐两万军兵,出城欲活捉李世民。

两军交锋后,李世民的后续大军掩杀而来。王世充见势不妙,迅速回撤。李世民直追至城墙根处,此一战俘获王世充军兵七千余人。

此后王世充一面坚壁不出,一面派人向河北窦建德求救。李世民连续十几天组织攻城,怎奈城中的投石器可投五十斤重的巨石,射程两百米。再加上城中单雄信的强弩,射程五百米,唐军伤亡惨重。

李世民指挥唐军多次攻城,都无法靠近城墙。十多天唐军死伤一万多人,一时间士气骤降。

此后的一个多月,唐军军心持续涣散,洛阳城久攻不下,再有半个月窦建德的十万大军也会赶到虎牢关,到那时唐军将受到前后夹击。

唐军将领李世绩,寻相主张退兵,待来年再战。而杜如晦,房玄龄,则是主战派,认为一旦退兵数月的功劳就全没了,待王世充缓过劲来就更难打了。

李世民咬紧牙关和王世充死磕到底,当即发令:“不破洛阳城誓不班师,如再言班师者斩!”

当晚唐军将领寻相带兵叛逃,恰被李元吉的部下抓获。尉迟敬德与寻相是好友,而李元吉向来与尉迟敬德不和。李元吉借此机会把尉迟敬德抓起来,羞辱了一番。

此后敬德与李元吉的梁子是越结越深,至李世民玄武门之变时,敬德一箭射杀李元吉,居功至伟,此乃后话。

杜如晦提出了“围点打援”的计策,大军继续围困洛阳城,抽调精兵前往虎牢关阻击窦建德。

李世民命李元吉围困洛阳城,自己则率领三千五百铁甲兵星夜赶往虎牢关。

唐军在即将到达虎牢关时,探子报到窦建德的大军距虎牢关只有五个时辰的路程。李世民调整行军方案,铁甲兵分为三队,强马在前急速行驶,中马居中中速行驶,弱马殿后慢速行驶。

虎牢关守将为王世充手下沈悦,此人听说李世民把洛阳城围的水泄不通,早就有心投靠唐军。

唐军抢在窦建德之前赶到虎牢关时,沈悦就率兵投降了李世民。

窦建德听说李世民进了虎牢关,在距虎牢关十里之外安营扎寨。听说李世民只有三千多铁甲兵,自己十万大军势必要踏平虎牢关。

窦建德的谋士魏征分析道:“虎牢关左临汜水,右临黄河,中间是一条峡谷,易守难攻。虽说我们有十万大军,但很难发挥用场,不如挥军直取长安,若李世民回兵救长安,则洛阳解围。如李世民不回兵,我们就取了长安。”

窦建德却说:“举棋不定取其稳,此时应按兵不动。”

魏征看窦建德并不采纳自己的计策,分析了当前局势,认为长安的李渊能成气候,因此连夜前往长安投奔了李渊。

这边窦建德一连十几天既不进攻也不后撤,李世民也担心窦建德会后撤直取长安,因此就设计诱使窦建德进兵。

李世民命人把一千多匹马放在河滩边吃草,制造缺少粮草的假象,然后在峡谷两边埋伏铁甲兵,准备伏击窦建德。

窦建德听说虎牢关内已经缺少粮草,马匹都在河滩边吃草,决定趁乱袭击李世民。

窦建德挥大军直进虎牢关,李世民策马相迎,边战边退。待窦建德先头部队进入包围圈后,峡谷两边伏兵突然出击,隔断了窦建德的后续大军。

两军混战中,唐军活捉了窦建德。失去主帅的十万大军,顿时土崩瓦解,此战俘获窦建德五万多军兵。

解决了窦建德,李世民回兵洛阳城。洛阳城上王世充看到囚车里的窦建德,知道在没有外援的情况下,洛阳城就是一座死城,遂命部下开城投降。

年仅23岁的李世民一战擒两王,奠定了大唐统一中原的格局。

当初窦建德如果听从魏征“围魏救赵”的策略,可能会是另一种结局。

其实窦建德私心太重,当他发兵救援洛阳的时候,并不完全是为王世充考虑,多半是为他自己考虑。

窦建德原是河北的一介草寇,早就向往洛阳城中的繁华生活。因此王世充请窦建德出兵救援,窦建德就想借此机会一举占了洛阳城,当个洛阳王岂不更好。

而至于魏征的“围魏救赵”策略,窦建德不是没有考虑。窦建德想的是如果自己去攻长安,李世民从洛阳撤兵,洛阳解了围,自己啥好处也没得到。

即使李世民不撤兵洛阳,自己能够打下长安城,当个长安王也不如当个洛阳王,所以王世充就没有采纳魏征的计策。

窦建德原本想着自己的十万大军,绝对碾压李世民的三千多铁甲兵。可人算不如天算,自己竟掉入对方的伏击惨遭活捉。

李世民一战擒二王,此战是大唐建国前最大的一场胜仗,此战的胜利奠定了大唐中原霸主的地位。

#微头条日签# #深圳#

今天来博物馆志愿服务,顺便参观了将于12月5日撤展的《传承之道》展,即“深圳博物馆藏子部古籍善本(上)”,该展共分王道霸业、道法自然、守正出奇、格物致知、汇纳百川这五大单元。

中国古代书籍有经、史、子、集四部之分。子书主述一家之学术,自先秦诸子百家之学兴而起,后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数个学术思想繁荣期,涵盖天文、算学、农业、医学等科学技术领域,产生了儒、释、道、墨、名、法、阴阳、兵、杂、农、医等各家学说,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和智慧结晶。

先贤之思想与智慧通过文字传承至今。它们或刻于简牍,或书于帛书,或印于纸张,历经兵燹火厄、水患虫蛀的涤荡,留下浩如烟海的文化遗产。时至今日,活在子书中的文字依然熠熠生辉,为文明的进步与科技的发展提供源头活水。

岁月,泛黄了竹草棉麻,时光,留下了经史子集,书写了华夏篇章。诸子百家的传说,正透过古籍向我们走来。深圳的朋友们,不容错过的观展机会哦。[笑]

【智慧国学】积极策划,以备大用

隋朝末年,隋炀帝荒淫无度、施行暴政、征战连年,百姓穷苦不堪,纷纷揭竿而起。面对这种天下大乱的形势,部分地方官僚也纷纷起兵,以图建立帝王之业。这个时候,有很多人劝太原留守李渊起兵,但都被他拒绝了。他清楚地知道,隋王朝还拥有相当的实力,天下大势还不明朗,因此不能贸然行事。但他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暗中招兵买马,积聚粮草,待时而动。果不其然,隋王朝的军队锐气未消,陆续击败了瓦岗军和一些地方势力,但由于起义此起彼伏,不久又陷入了内乱之中。李渊见时机成熟,果断地出兵直取长安,建立了霸业。李渊的成功,就是认清形势、积极策划的结果。

皇帝这个词是谁第一个提出来的?秦始皇公元前221年,嬴政统一六国,他心想,能成就如此千秋霸业,我显然是超过了三皇五帝呀。于是给了自己一个全新的称呼皇帝。

又因为嬴政时开天辟地的第一个皇帝,所以称为始皇帝,子孙后代则称为二世,三世乃至万世。当然,这纯粹是嬴政的美梦。

秦朝到了二世,皇帝胡亥就灭国了,但是皇帝这个称呼却流传了下来。那么秦始皇之前的统治者称为什么呢?天子。夏,商,周的君主认为自己是天地之子,替天行道,统治天下。

当然天子这个称呼也流传了下来,直到清代,皇帝还号称天子呢。秦始皇嬴政除了创立了皇帝,保留了天子的称号之外,还开创了自称朕,寡人的传统。

看来嬴政在皇帝的称呼上贡献着实是大。此外,臣民对皇帝的称呼就更多了,陛下,皇上万岁,官家等等,这些称呼呢,都是皇帝生前第一,第二,第三人称的称呼。驾崩之后还会有谥号和庙号。谥号一般用在品评功过,庙号则用于祭祀。

谥号咱们学历史的时候就比较熟悉了,从周朝就开始了,诸侯国也都在使用,比如鲁哀公,秦武王等等,汉代,隋唐更是盛行,比如汉文帝,汉武帝,隋文帝,隋炀帝等等,到了清朝也在使用。

谥号可不是随便起的,一般根据皇帝生前事迹,功过拟定一个字儿。一般来说,只看谥号就能看出这个皇帝是不是个好皇帝。表扬皇帝的谥号有皇帝雄才大略为文,比如汉文帝刘恒,隋文帝杨坚,唐文帝李世民,明文帝朱棣。

不过李世民咱们更熟悉的唐太宗这个称呼属于庙号,朱棣则是永乐皇帝,属于年号。这两个称呼呢,咱们稍后来详细说。

继续说皇帝褒义的谥号,政治清明为景,比如汉景帝刘启,他在位期间国泰民安,百姓富足,史称文景之治,皇帝体恤百姓为惠,比如汉惠帝,虽说在位期间被吕太后把持朝政,但是汉惠帝还是尽力实施仁政,减轻税赋,休养生息。

皇帝武功卓越为伍,最典型的就是汉武帝刘彻,在位的时候,屡次出兵击退匈奴,扩大汉朝疆域。

还有一个特殊的嗜好高。高,一般来说都是开国皇帝的专属嗜好,比如汉高帝刘邦,明高帝朱元璋,谥号也不都是好词儿,还有贬义的皇帝荒唐乱来为陵,比如东汉灵帝刘宏曾修建一座缘分园里有狼道荷塘,汉灵帝就命令宫女不穿衣服在其中嬉戏追逐,并赐名裸游。管皇帝不遵礼法为杨,比如隋炀帝杨广,奢侈荒淫,他在位期间礼仪不存。

不过隋炀帝的谥号是唐朝给的,有恶意贬低的可能性。皇帝暴虐杀戮为例,比如周厉王姬胡,在位期间,奢侈专横,暴虐成性,有很多百姓议论,周厉王就把议论的人全部杀掉,哪怕诸侯王也照样下手,弄得百姓不敢说话,诸侯王不敢朝拜。

此外,还有一些嗜好,有明显的同情意味。比如皇帝无为短寿,为汉哀帝刘欣25岁驾崩,东晋哀帝司马丕24岁因服用长生丹药中毒而亡,唐朝末代皇帝唐哀宗李处16岁被朱温毒死。

皇帝在位的时候,内忧外患为敏,比如明闵帝朱由检,他在位期间朝廷党争不休,农民起义爆发,后金崛起威胁边境,清闽帝爱新觉罗,溥仪更不用说了,末代皇帝说完了之后,咱们再来说说庙号,这个庙号啊,一般就是用于宗庙祭祀。

按照规定,各朝第一代皇帝的庙号一般为祖,比如汉高祖刘邦,唐高祖李渊,明太祖朱元璋,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从第二代开始就叫宗,比如唐太宗李世民,明世宗朱厚骢,清穆宗爱新觉罗,载淳,也就是我们熟悉的清代同治皇帝。

说到这儿,就不得不提到皇帝的另外一个称呼年号。以年号称呼皇帝主要是在明清两朝,比如我们熟悉的明万历皇帝,宣德皇帝,清代的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同治都是年号,这时候谥号,庙号等等称谓慢慢就被忽视了。

关于皇帝的称呼,您还知道哪些趣事儿?欢迎在评论区告诉我.

大臣裴虔通杀了隋炀帝,对唐朝有功,可李世民却灭其三族,罪名是“弑杀旧主,不仁不义”。可背叛杨广归顺李唐的隋臣何其多,为何李世民却对裴虔通下狠手呢?根本原因不在“弑杀旧主”,而是另有深意。

 

《资治通鉴》记载,裴虔通原为隋炀帝亲信大臣,后参与诛杀隋炀帝后,投奔了大唐。对于他的死,书中给出解释:裴虔通过于妄自尊大,认为自己杀了隋炀帝,对大唐江山的开启有莫大的功劳,以至于犯了李世民的忌讳。

 

裴虔通从隋炀帝13岁被封为晋王开始,就是其贴身侍卫。起初裴虔通是对杨广十分忠心的。裴虔通也是凭着这份忠心成为了杨广的亲信,成为总领晋王府护卫。

后来在扳倒太子杨勇的过程中,裴虔通更是为杨广出谋划策,助其成为新任太子。在杨广登基后,裴虔通仍然担任他的贴身护卫,并且兼任通议大夫。

 

后来,杨广被突厥围困雁门关之时,裴虔通也曾积极参与救驾。俗话说“功高不过救主,罪极不过谋反”。裴虔通在杨广这算是全占了,可也正是他参与截断了隋朝的命脉,让杨广魂断江都。

隋末,各地起义爆发,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隋炀帝也因此被困江都,无法回京。之后长安失陷,洛阳危矣,可隋炀帝杨广却还在江都醉生梦死。

 

随着各地镇压起义失利的消息传到江都,隋炀帝意识到,坐困江都已经不是长久之计了。大臣纷纷上书隋炀帝发兵西北,收复失地,重回长安。可隋炀帝却迷恋江南风光,想要迁都南方。

 

可跟随皇帝的大臣士兵的家大多都在西北,他们的父母妻儿都在留在西北,看到皇帝无意西归,久而久之都起了反叛逃跑的心思,家在山西的裴虔通也是如此。

 

中郎将窦贤作为第一个带兵西逃的将领,被隋炀帝杨广派兵追赶后被杀。可此举并没有起到震慑作用,反而越来越多的将士叛逃。就连负责保护隋炀帝的御林军也不例外。

 

裴虔通作为御林军首领,看到如此形势,也开始坐不住了。他和同为御林军将领的司马德戡商议,准备二人携手西逃,却被宇文士及给拦下了。宇文士及是隋炀帝的女婿,他有个有名的哥哥叫宇文化及。

 

《资治通鉴》记载,宇文士及对二人道:“如果想要逃跑,他们必然会像窦贤一样被杀。大隋已经气数已尽,与其逃走,不如反戈一击,成就自己的帝王霸业。”

 

宇文士及的话倒是打动了裴虔通,于是就答应带着御林军一起谋反。他们推举了宇文化及为首领,最终带领御林军起兵反隋。他们来到杨广的寝宫,抓住了躲在窗户后面的杨广。

 

杨广看到反叛自己的竟是自己的亲信,于是质问道:“朕素来待你们不薄,为何要背叛朕,我有何罪至于让你们如此对我?”可开弓没有回头箭,裴虔通当着杨广的面杀死了他12岁的皇子杨杲。

 

看到儿子的下场,杨广知道自己难逃此劫了,于是就表示,自己身为帝王,希望能够有尊严地死去,要求用毒酒来了解性命。可这个要求也被拒绝了,最终杨广被众人用黄绫活活给勒死了。

 

隋炀帝的一生,不管是伟大昏庸,奸诈悲惨,还是大运河也好,洛阳城也罢,最终却被他的亲信所杀,其中就包括裴虔通。后来,宇文化及被窦建德俘虏,裴虔通投奔了李唐。

 

李渊念其诛杀隋炀帝有功,封其为徐州总管,转辰州刺史。可裴虔通担任辰州刺史后,变得十分高调,一再宣称自己杀了隋炀帝,对开启大唐江山有拥立之功,为其后来招致杀身之祸埋下祸根。

 

几年以后,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诛杀了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逼迫李渊退位,自己登基为帝。贞观元年,李世民因看不惯裴虔通这样以功臣自居张扬高调的样子,想要以“隋朝逆臣”的名义杀了他。

 

可诸多臣公认为裴虔通虽然嚣张,但李世民初登帝位,不应过多杀戮,于是李世民就罢免他的官职,将其流放。这下裴虔通就更不服气了,认为李世民恩将仇报。

 

在流放期间,裴虔通仍以大唐功臣自居,大放厥词自己诛杀隋炀帝,对大唐有拥立之功,李世民身为皇帝,却如此对待功臣,无异于卸磨杀驴。开始时,李世民还对此多有隐忍。

 

直到贞观九年,此时李世民已经坐稳帝位,大唐也是政通人和,再次听到裴虔通的叫嚣后,李世民忍了九年,这回不再忍了,立即下旨诛杀裴虔通,诛其三族。理由是“弑杀旧主,不仁不义。”

 

不得不说,李世民给裴虔通的罪名也是经不起推敲的。要说在隋末想要弑杀反叛隋炀帝的人大有人在,就是他老爹李渊太原起兵,不也是背叛旧主吗?

 

还有当初和裴虔通一起谋划诛杀隋炀帝的宇文士及,投奔李唐后,做了宰相,死后还得到陪葬昭陵的殊荣。可为何唯独裴虔通被诛了三族呢?可见李世民想杀他,根本就不在于 “弑杀旧主”,而是另有深意。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解释道,裴虔通之死,在于他太妄尊自大,认为自己是除掉隋朝皇室开启大唐的功臣,这实打实是犯了李世民的忌讳,要知道大唐建立之初,李世民的军功可是无人能及的。

 

裴虔通本就是背叛旧主的隋朝降将,归顺大唐后,不懂低调做人,敢于李世民争功。李世民岂能容他,他的死或迟或早都是必然了。

读过中国通史,现在在慢慢了解中国各个朝代的历史,之前看过不少南北朝的历史,隋朝的历史,五代十国的历史,大三国的历史,这个大三国是指赵匡胤开创的宋,契丹人的辽,还有女真人建立的金,这也是段历史也是挺有意思的。

后面看了一些春秋战国时代之中战国的历史,战国这段历史可以说是秦国和其他国的历史。历史学家喜欢将春秋战国放在一起,但这个"春秋"和“战国”人们的思想状态很不一样。

春秋有点像现在我们所处的时代,就类似一超多强的感觉,春秋时代出现好几个霸主,他们定义游戏规则,很喜欢其他的国家喊他大哥,他就很满足了,这就是春秋。但战国是不需要你喊我大哥,我要你的命,这就是战国。

所以春秋遗留更多西周的精神风气,而战国就是孔子总说的礼崩乐坏的时代,是你死我活的时代。

春秋时代很少出现一个大国灭掉另外一个大国的情况,主要原因还是春秋时代的科技水平和人口水平还没有得到很好发展,他们主要的战斗机器是战车,而在铁器还没有出现的春秋他们的战斗武器可能青铜器,这种武器的战斗力还经过秦国改良后还是比较差。

另外就是春秋时代的国力还是比较弱,很多支持长时间的大型战争,所以春秋很少出现大国吞并大国的现象。

春秋时代可以说中国历史中非常重要的时代,诞生了很多伟大的人物,这些人的思想成为了我们中国人的行为习惯,思考方式。

比如孔子,比如老子,比如写出《孙子兵法》的孙武。

这些人物都比较了解,在这次读的历史,我更加了解管仲,这个齐国的丞相,帮助齐恒公姜小白成就一代霸业。

管仲是商人出身,在底层混了很长的时间,所以当他来到较高的地位时候,他更体验百姓生活的不易,所以给百姓减税。齐恒公说;减税,我吃什么?不收税,我怎么当大哥?

管仲说做生意,管仲将一些盐业和矿业作为官府运营。而齐国的纺织业也做得非常好,听说管仲还允许青楼的合法运营。

管仲也提倡以法治国,但管仲的法和后来的法家的思想多少有一些不同,管仲得法更加平衡,更加适当好处,有点另外我们现在“以法治国”的思想。

管仲可能是中国历史中记录的第一个用经济战的人,当时鲁国得罪了齐国,管仲采取一个措施,就是发布齐国必须穿鲁国制造的衣服,这导致鲁国发大财,鲁国的国君大赚,立即发布指令,鲁国全员都制造衣服,没人种田了。

第一年,管仲发了措施齐国百姓不准穿鲁国制造的衣服,结果没粮食的鲁国乖乖投降。

不知道是鲁国的国君蠢还是管仲够腹黑呢。

春秋可以是轮流称霸的时代,的确有点像近现代史,一开始是西班牙,后来是英国,再后来是美国这样。

春秋时代一开始是齐恒公姜小白,后面是晋文公姬重耳,后来是秦穆公赢任好,以及楚庄王熊侣,还有一些争议的宋襄公子兹甫。不过也有历史将吴国阖榈以及越王勾践列出其中。

这些人领导的国家肯定都非常强大,只是强大一段时间,当他们年老色衰的时候,国家大多陷入权力的斗争,所以又衰落,继续诞生新的霸主。

越王勾践的“卧薪尝胆”的故事家喻户晓,勾践可以说是春秋第一忍人,怎么说呢,勾践为了留存性命,为了复国,留在吴国两年的时间,充当吴王夫差的马仔,甚至可以说是奴隶,夫差搞勾践的老婆,勾践笑着说搞得好,这种带绿帽,勾践忍了。

后来范蠡给勾践出主意,让勾践吃夫差的屎,据说是夫差生病了,听说吃人的屎的味道能知道病人的情况,勾践亲自去吃夫差的屎,然后说大王很快就能治愈。

这让夫差很感动,也带来极大的征服感,这彻底放下夫差的警惕性,让勾践回到自己的国家,尽管伍子胥喊不能让勾践回去,但夫差完全被勾践骗了。

所以勾践回来后,终于将吴国给灭,也杀了夫差,这个时候已经是春秋的末期了,出现大国灭掉另外一个大国,意味着春秋时代的将慢慢留下帷幕。

历史很精彩!

隋朝末年,李密率领瓦岗军围攻洛阳。李渊父子的大谋士刘文静因与李密是亲戚而被捕。李世民得知后大为震惊,急忙前往探监。刘文静看到李世民的到来,心中大慰:“我猜公子一定会来。”李世民严肃地道:“我来探望你并非为叙儿女私情,而是想和你共议天下大事。”

当时隋炀帝南巡,洛阳被围,天下处处都是战乱,隋炀帝已经失去了控制天下的能力。隋失其鹿,天下逐之。李渊当时被调任至太原担任太原留守。他尽管还听从隋朝的号令,在公元616年还曾率兵平定晋南魏刀儿领导的一支起义军,但是在他的内心深处早已经有了争夺天下之意。雄才大略的李世民更是如此。当时他还只有十七岁,但是头角已然峥嵘。在平定魏刀儿时,他出力不少,功劳赫赫。当他随李渊回到太原城时,当时还是晋阳县令的刘文静大为惊异:“此人心胸开阔类似汉高祖刘邦,神气威武如魏武帝曹操。年纪虽轻,却有雄才大略,这确实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将来必定贵不可言。”自此他与李世民惺惺相惜,成为李世民的座上宾。

当李世民询问刘文静时,刘文静告诉他:如今天下大乱,如果没有汉高祖与汉光武帝的雄才大略,是不能平定的。李世民略带玩味地说:你怎么知道没有呢?刘文静当即紧握李世民的手,诚恳地说道:“我结识的英雄豪杰可谓不少,但是满腹韬略而又胸怀大志的只有公子一人。只要公子愿意打出大旗,我愿效犬马之劳。”李世民道:“那就请你说说,当今的天下大势吧。”

刘文静于是侃侃而谈:“现今皇帝即位以来,大兴土木,到处巡游,连年对外用兵,弄得国弱民穷,怨声载道。如今又南巡长江、淮河一带,远离长安,一年多了,仍无归意。李密围逼东都洛阳,眼看即将得手,切断皇帝的归路。而全国叛乱不断,规模小的也有数万人。当此之时,只要有正确的策略,取天下易如反掌。太原人口众多,物产丰富。近两年来,附近的百姓躲避盗贼又大量地进入太原。我曾在晋阳当过县令,对晋阳城中的豪杰一清二楚。如果组织起来,可得精兵十万。而唐公为太原留守,手下也有数万大军。有这十几万大军,发号施令,谁敢不从。然后挥兵西指,乘虚攻入关中,夺取长安,进而号令天下。这是当年汉高祖刘邦所走之路。若如此,则不出半年,帝王霸业可成。”

李世民听后大喜:“真是英雄所见略同。你所说的与我所想正好相同。当年刘备三顾茅庐,诸葛武侯有隆中对,而你这席话简直如同狱中对。”二人相视抚掌大笑。起兵反隋的方略就这样在监狱里定了下来。

李世民虽然已经确定了起兵之意,但是李渊的意思却一直难明。为了说服李渊,刘文静将好友裴寂推荐给了李世民。他知道裴寂一直与李渊关系密切,有他帮忙,这件事一定能办成。当时正好遇到副留守高君雅被突厥击败,李渊也因此获罪。李世民与刘文静觉得这是个劝说他起兵的好机会,刘文静再次入狱劝谏李渊。大意就是现在您因兵败获罪,形势对您非常不利,当今天下大乱,太原又兵精粮足,正是起兵西向的大好时机。

不过李渊不像李世民那么果决,他一副犹犹豫豫的样子,虽然心动,却不敢下定决心。当时李世民已经磨刀霍霍,准备起兵之事,但是李渊却又被释放了出来。此事便作罢。

为了让李渊彻底下定决心,刘文静找到了裴寂。他怒声指责道:你难道没有听说过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吗?如今还不赶快劝说唐公下定决心起兵,又待何时?何况你身为晋阳宫监,派宫女服侍唐公,你丢了性命不要紧,难道还要连累唐公一家人吗?

刘文静此话隐带威胁之意,裴寂知道事关自己的身家性命,也不能再像以前那样拖沓。于是便开始卖力游说李渊。当时的刘武周在马邑杀太守自立,并且联络突厥,以为策应。李世民便以讨伐刘五周之名,命刘文静伪造敕书,招募士兵,组织军队。副留守高君雅似乎发现了端倪,并且据暗线所报,他准备近期谋害李渊。为此,李世民只得先发制人,控告两人谋反,将其斩杀。当时李渊正与高君雅在大堂中商议公务,刘文静进去后便将一张纸条递给李渊,上面写了高君雅谋反之事。李渊就这样走上了反隋之路。#微头条日签#

其实李渊起兵的整个过程更类似于被李世民与刘文静逼到了这一步。虽然他的心里早就已经有了反意,但是李世民与刘文静当时其实并没有真正说服他。在李渊看来,在没有万全之策下起兵,这是铤而走险,需要冒着很大的风险。更为重要的一点是,这是刘文静与他的儿子,还是次子,商议的结果,而没有正式与他探讨或商议过。这些事在李渊的心中已经造成了裂痕。刘文静虽然聪明,却没有真正看透这一点。李家主事之人不是李世民,而是李渊。他探讨天下大事的对象应该是李渊,而非李世民。在当时还是用人之际时,李渊还能够忍让。但是当唐朝大局差不多已定时,刘文静的作用便不再像以前那么大,这便到了清理旧怨的时候。唐朝刚建立两年,刘文静就被李渊冠以谋反 之罪而杀害。至死,他还只以为是高鸟尽,良弓藏,不曾明白其被杀的真正原因。而李渊与李世民父子之间的矛盾在这次起兵时也早已埋下,玄武门之变从李唐起兵伊始就已经成为了必然。#历史那些事##历史冷知识#

一天夜里,晋阳宫中李渊酒醉清醒过来,看到身旁的两位绝色美人,瞬间脑子里晴天霹雳。这时,房门打开,裴寂闯了进来,大声惊呼道:“唐公,这两个女人可是皇上的心尖子,你这下可好,顾自己快活,却害我裴寂犯下灭门之罪啊!”

逐渐清醒过来的李渊这才明白,自己这是中计了。至于背后究竟是是谁在算计他,只有面前的裴寂知道。

李渊和裴寂的交情深厚,虽然裴寂嘴上这么说,但李渊可不傻,他明白裴寂的意图,于是哂笑着说道:“好你个裴寂,你用美人计,还在这演戏。”李渊打算直接打开天窗说亮话,继续说;“你先到外面等我,我和你有话说。”

“你这样费尽心机,不就是要逼我举兵吗?好了,现在我是反也得反,不反也得得反。”李渊穿好衣服走到外间,对裴寂说道。

裴寂清楚知道好友已然识破自己的计谋,十分默契地笑道:“你太抬举我了,这是你儿子李世民安排的。”

听到是自己儿子李世民筹划的,李渊内心打了寒颤,这招可真是绝,他睡了杨广的女人,这事若传到杨广的耳朵里,自己别想活了。

在隋炀帝面前夹着尾巴做人的李渊,一时心中惶恐不安,手足无措。只能无奈道:“罢了,就依他的,你去告诉他,让他今晚去我府上议事。”

其实李渊心里仍有顾及,但眼下的情况,那是必死无疑的结果,起兵造反还有一线生机,况且成功则是一番帝王霸业,更叫人心动。所以没有多少犹豫,李渊就做下了谋反的决定。

可是李世民如此算计自己的老爸,即使不提这事在父子之间有多不好的影响,难道李世民没有想过谋反失败,一家子怎么办吗?

其实,李世民很早就知道隋朝要完了。他对关中局势做了精辟分析,李渊的支持和参与是他起兵计划中的关键一环。可他知道自己父亲只想明哲保身的想法,不用点阴谋诡计恐怕李渊是没这个胆子起兵造反的,于是便找来了自己的晋阳好友刘文静,让裴寂从中帮忙,才有了今天这一幕。

从李渊的反应上,不难看出,李渊对于谋权篡位也不是一点信心也没有,只是自己儿子把他逼到绝境,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可为什么,李渊明明有实力,却迟迟不愿造反呢?

这就不得不提李渊的身份了。李渊的祖辈都是前朝一些有头有脸的人,他的母亲是独孤皇后的姐姐,他和隋炀帝是表兄弟的关系。隋炀帝对这位表兄很好,李渊可谓是位高权重,尽管后来杨广多次看这位表兄不顺眼,也没撕开最后一层脸皮。

可是李渊小时候就不那么幸运了,由于寄人篱下,宫里的人都不重视他。他只能看着杨广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然后还要面对这个表弟毫不留情的嘲讽和捉弄。

这个习惯到两人长大成人后,甚至变本加厉。这个童年阴影一直横亘在李渊心中,让他逐渐学会对着杨广溜须拍马,竭力表现出心悦诚服的姿态,很难生出反抗。

所以尽管众路诸侯狼烟四起,李渊想的,自始自终不过是明哲保身,护住现有的荣华富贵,避免成为这场劫难的陪葬品。

从后来李渊表现出的实力来看,李渊不是一个没有野心的人。李世民清楚李渊究竟有几斤几两,不然也不会贸然威逼。

由于杨广的“宠爱”,李渊手握整整十三个郡的军事大权,扎根在关西。眼见天高皇帝远,李渊的野心在蠢蠢欲动,于是暗中拉帮结派,结交豪杰,培养自己的私人势力,为了背着杨广搞地下工作,李渊还假装堕落,给自己泼脏水,以此打消杨广的多疑。

后来,隋王朝乱象四起,在这乱世之中,有人成为英雄,也有不少人跌落马下。李渊也未尝不想做点大事,只是李渊的几个儿子都远在河东,如果贸然出兵,势必会让家人陷入险地,为了顾全大局,李渊始终没有下定决心。

但是在这件事情上,李世民却不是一个优柔寡断的人。他看中了李渊的实力,既然他不干,自己就逼得他不得不尽快谋反。

乱世出英雄,此时的李渊恐怕没想到在自己儿子的算计下,他能够有一天与杨广一决雌雄,并成为这乱世中的一股狂风巨浪,彻底推翻隋朝统治,改换一个新的皇朝。

本文隋唐霸业手游攻略(王者霸业手游攻略)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标签: